近年来,中国氢能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齐头并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能源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氢能作为新兴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引领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潮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氢能产业不仅是国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重点,更是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规模化利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力量。
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研发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引擎。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中国氢能产业步入技术攻坚的关键时期,绿氢制取、氢燃料电池、大流量加氢站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内蒙古乌兰察布“绿氢制备”项目为例,石化机械同步推进碱水制氢与PEM制氢装备的装配调试,实现了高纯度氢气的连续稳定产出,通过管道输送至河北、天津等地,有效替代了以天然气为原料、高碳排放的“灰氢”,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72.8万吨。
氢气品质检测与管控是氢能产业发展中的另一挑战。为此,“可移动式气体痕量高精度分析技术”的研发,解决了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氢气质量的一体化测试,硫化物检测精度可达十亿分之一,将全流程分析时间从一周缩短至30分钟,打造出全球首个满足多场景氢气质量在线分析检测需求的移动实验室。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在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强调,氢能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向,应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应用场景打造等核心任务,持续强化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加速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在氢能专利数量、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位居全球首位,单氟制氢能力稳步提升,能耗持续下降,自制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快速发展,加氢站建设数量领先全球,35兆帕智能快速加氢机和70兆帕加氢站技术取得突破,200千瓦以上燃料电池堆投入市场,展现了中国氢能产业的强大实力。
氢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正释放其成果转化的巨大潜力。氢动力市域列车、氢能通勤车、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推动氢能产业驶入高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输和工业制造成为氢能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预计到2060年,中国氢能需求将达到1.3亿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占比将增至31%。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250座加氢站,占全球总量的40%,稳居世界第一。
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先锋,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各地纷纷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如北京计划至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香港首辆氢能巴士获批试运行,海南自贸港建成零碳排放汽车生态体示范项目,展示了氢能交通的广阔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绿氢制甲醇、绿氢冶金、绿氢供电供热等多样化应用,发展绿氢产业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举措。
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的优化,正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文件,为氢能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系统指导。各地根据自身特点,优化氢能产业机制,构建高端化的氢能产业链,如深圳首个国际氢能产业园的成立,汇聚了近200家氢能产业链相关主体,覆盖了从上游材料到下游高端装备制造的各个环节,推动了氢能装备制造成本的大幅下降,供应商数量增长至300余家,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较2020年下降近80%。
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标志着氢能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氢能产业链的完善与精进提供了坚实支撑。专家呼吁,氢能产业发展需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与韧性建设,确保稳定安全,共同推动氢能产业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